2019中国治理的政策工作坊

        2019年10月13日,“2019中国治理的政策过程工作坊”在中国人民大学逸夫会议中心顺利举办。本次工作坊由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公共财政与公共政策研究所、《公共管理与政策评论》编辑部共同主办,邀请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复旦大学、南京大学、南开大学、中央财经大学等高校的专家学者,共同研讨交流中国情境下的政策过程,致力于推进中国特色政策过程的理论研究。本次工作坊吸引了校内外师生100多人参会。

王亚华教授发表主题演讲

       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王亚华教授受邀出席此次工作坊,并发表题为“中国情境下的政策过程:来自水治理的研究”的主题演讲,基于对中国水治理的多年研究,总结了中国情境下政策过程理论研究的现状,对解决中国政策过程研究的困境发表了学术观点。

       首先,王亚华教授总结了政策过程理论在国内外的发展现状,指出政策过程理论研究面临的主要困境——研究对象的复杂性、研究问题的情境依赖性及研究过程的主观影响性,所导致的理论抽象度与现实解释力之间的矛盾。王亚华教授指出,政策过程理论发展半个世纪以来,始终面临着叙事性、框架性强,而严谨性、精确性及科学性不足的困境。针对西方政策过程理论在中国水土不服的问题,过去二十年间中国学者进行了诸多本土化的尝试,但这些中国情境下的政策过程理论大多是对中国政策过程特征的概括,理论化和科学性还有待进一步提升。

        随后,王亚华教授以政策扩散理论为切入点,选取了“一提一补”、“用水户协会”及“河长制”三项水治理政策,分析了中国政策过程理论发展的状况。王亚华教授根据对三个水治理案例的多年研究,提出政策扩散的效果与政策本身的质量存在矛盾:“一提一补在理论上是设计精巧的政策,扩散结果却不尽人意;“用水户协会”的政策扩散结果不错,但政策效果存在问题;“河长制”在理论上备受争议,扩散结果及政策效果却有目共睹。基于案例对比分析,王亚华教授指出一项特定的政策是否适合当地国情或区情更为重要,而政策过程本身展示的价值可能有限。

        最后,王亚华教授指出,目前国际第三代政策过程理论大多在向治理科学求助,与此同时,治理科学也不再局限于解释现实,而是追求对现实的政策影响;未来政策过程理论的发展中,政策理论与治理理论之间存在竞争和互补关系;政策科学的研究者应该致力于促进政策学科与治理学科相融合,这也是政策过程理论未来的发展方向。

活动现场